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黎巴嫩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Office of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ebanese Republic

首页>黎巴嫩经济概况>多双边合作

来源: 类型:

再评黎巴嫩与叙利亚的经贸关系

与其用本地政治家的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来形容黎巴嫩和叙利亚是两个兄弟般的国家,还不如说,这是一对分了家的父子关系,一个是仍拥有威望和军事控制能力的长者,另一个则是羽翼渐丰、追求自由与民主并且相对富有的年轻人。长期以来,叙对黎在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几乎全方位的实际控制,两国关系一直在高层政治家的操纵和玩弄之下保持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平衡,虽然国际社会和黎巴嫩国内民众曾多次试图打破这种僵局,但黎叙关系仍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静。2005215发生在贝鲁特市中心的大爆炸,再次测试这种表面的平静。

当在野的前总理哈利里成为这些爆炸的牺牲品的时候,联想到过去叙利亚人对黎巴嫩反对派的打压和几次政治暗杀的故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叙利亚人又把黑手伸向了黎巴嫩,在西方一些大国的推波助澜下,一场反叙浪潮风起云涌,要求叙利亚撤军、停止干预黎巴嫩内战的呼声高涨,这直接导致黎叙双边关系严重受损。

黎叙双边关系的基点在于阿以冲突,说到底,乃是叙利亚为了自身的利益,特别是收复戈兰高地,而把黎巴嫩这样的国家捆绑在中东战车上,以避免以色列和美国各个击破,最终将叙利亚边缘化,将其排除在中东事务之外,使其无力独自一人对抗以色列,无力收回被以军占领的戈兰高地,从而损害叙利亚的利益。由此黎叙双边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政治和军事利益之上,而双边经贸关系,过去一直只是处于并不显眼的从属地位。

 

黎叙经贸关系概况

除敌对的以色列,叙利亚是黎巴嫩唯一的陆疆邻国,两国陆上国境由南部的谢赫山起,沿山脉北上直至贝卡西北折转地中海,全长约400公里。在地理上黎巴嫩基本上被叙利亚环围,割裂了黎与西亚阿拉伯国家之间陆地地缘的联系。

黎巴嫩是典型的袖珍小国,历史上的黎巴嫩人擅长对外贸易和金融,黎商的足迹遍及全球,特别是海湾地区。内战前,黎巴嫩就是本地区的货物集散地,来自欧洲和西非的货物通过贝鲁特港由陆路穿过叙利亚进入伊拉克和海湾国家,转口贸易盛极一时。

虽然是同胞兄弟,但两国政治和经济体制迥然,管理方式各异。叙利亚长期以来走的是计划经济路线,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辅,国有经济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工业、金融和大型商品贸易,民营经济只涉足农业、国内商业和旅游以及小规模的进出口贸易等行业;金融方面,国家实行严厉的外汇管制,国际贸易领域,国家垄断着汽车进口、工业原料的进出口以及大宗战略物资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抑制民营进出口;从结构上看,叙利亚是传统的加工业和农业国,工业主要以纺织、化工和石油为主,由国营公司垄断控制,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与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体制类似,集约化农业尚未产生。

黎巴嫩是一个典型的自由经济国家,除了电力、电讯、供水等公共服务产品外,政府基本不从事任何经营性经济活动,即使是那些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也都是通过委托运营或资产托管的方式运营,这使得公共设施在运营上民营化;黎巴嫩的金融业自由化程度极高,资本流动方便,银行服务水平相当高,又有与瑞士银行业类似的银行保密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黎巴嫩的国际贸易也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包括自然人都可以从事国际贸易;经济结构上,黎巴嫩偏重于服务业,以金融、旅游、房地产和商业,传统的加工业已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严重萎缩,农业生产偏重蔬菜水果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谷物类粮食作物极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高。

黎叙两国的经济结构差异以及地缘上的联系,形成了两国互补性极强的经济贸易关系,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两国间的经济联系都存在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关系和依存度,有一点类似于1980年代的内地与香港的情景,不同的是,政治上黎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两者的经济联系还要取决于大的国际政治和社会环境。

 

两国的经济联系现状是:黎巴嫩方面在能源、廉价劳工、对伊拉克贸易陆上通道、边境贸易和工农业消费品方面有求于叙利亚;而叙利亚则在水资源、民间金融服务和投资方面有求于黎巴嫩。两国特定的互补型经济结构和同习性民族联系决定了这两个国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层面上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能源合作

能源问题是黎巴嫩经济生活中最薄弱的环节,黎巴嫩能源严重短缺,境内水资源虽相对丰富,但不易开发。初级能源全依赖进口,近年来每年黎巴嫩进口各类油料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电力生产方面,黎巴嫩使用的是成本极高的重油发电,导致国内一方面电价居高不下,且供电不足,百姓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国营的电力公司每年巨额亏损,每年政府为其补贴3亿美元之多,形成巨大的财政负担。

叙利亚虽算不上大的产油国,但叙东部地区蕴藏着石油和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叙利亚日产原油60万桶,天然气2300万立平米,石油日出口量达到30万桶。此外叙利亚电力生产充裕,电价低。

黎叙地理上的近邻关系为两者在能源方面开展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还是电力调剂,两者可以实现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目前两国间的能源合作项目有:

------天然气输气管网与供气:为了解决黎巴嫩重油发电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黎巴嫩计划实施电厂油改气计划。2002年黎叙双方签订了一个日供气不低于150万立方米天然气的双边协定,同时建设一条32公里长的输气管,将叙利亚的天然气从黎叙边境的德卜斯耶输往迪尔欧麦发电厂。此外,黎计划加入一个由一个黎、埃、叙、约四国联合天然气供应公司进行谈判,政府还决定建造一个天然气码头及储气设施,以DBOT的方式建设天然气运输、供气和销售网络项目。

200312月初,欧地联盟国家的能源部长们在罗马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指在区域内能源领域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规划将埃及、叙利亚,以及未来的伊拉克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约旦、黎巴嫩,穿过叙利亚和土耳其,并通过意大利进入欧洲市场。这项庞大的工程将耗资8亿美元以上,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特别是黎、约这样的能源短缺国家受益巨大。该规划中关乎黎巴嫩的有两路网线,从约旦北上至叙利亚大马士革的输气管在大马士革南郊叉分两路,一路折转西进穿过黎巴嫩山区抵达黎南部地区的扎哈拉尼电厂,长约40公里;另一路北上至叙中部城市霍姆斯,转向黎巴嫩北部城市的黎波里,后段长约120公里。

 

------电力合作:战后黎政府投入巨资改造电网,特别是加入黎、叙、埃、约、伊拉克和土耳其跨国电网,这个项目的第一阶段中,黎即从电网中调剂了300MGW的电力,第二阶段可调剂500MGW。在这个六国电网完成形成之前,黎只能从叙利亚进口部分电力以缓解国内电力短缺,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同时也受制于输变电容量,黎还没能充分受益于叙利亚的廉价电力。尽管如此,黎每年从叙输入的电力,可使黎全国每年可减少2亿美元的开支。可见这其中利益之大。多年以来,黎欠下叙利亚的电费就高达6亿美元,这笔债务在2001年叙总统访黎时予以免除。

在所有进口能源中,无论是初级能源如天然气,还是二级能源电力,叙利亚都是黎巴嫩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叙利亚也十分重视与黎巴嫩的能源合作,除了经济上的利益之外,能源也是叙利亚在黎巴嫩发挥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叙方曾多次介入,阻止黎政府与第三方开展的能源合作。

 

水资源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唯一不缺水的国家,多山的地形加之地中海式气候,为黎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黎巴嫩全境已发现地表泉眼约有1200口,拥有17条常年河和23条季节性河流,总长约730公里据统计,黎地表水径流量为4120MCM,地下水存量可达3000MCM,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可达400-1000MCM/年(1995ESCWA统计)。2000年统计表明,居民用水需求为312MCM,工业用水量为150MCM,农业用水需求量为950MCM,总计1412MCM。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相当巨大。

从黎巴嫩境内流向叙利亚的河流有两条,即KABIRASSI河,其中ASSI河从黎巴嫩流向叙利亚中部地区的霍姆斯水库,水质优量丰。过去凭着叙对黎的绝对影响力,黎方一直没有对该河进行截留开发,任凭丰富而宝贵的水资源流向叙利亚。2003年,黎叙两国达就分享ASSI河水量问题达成协议,由两国共同出资,在ASSI河上建设大坝,叙方给予黎方开发利用该河水能的权力,同时保证叙方获取该河全部流量的65%

叙利亚相对缺水,虽然西北部地区降雨丰富,东部地区有幼发拉底河流过,但别是拥有600万人口的大马士革城和周边地区,以及南部地区,几乎没有一条常年河流,基本依靠雨季降水和地下水。大马士革距离东部的幼发拉底河数百公里,距离北部的霍姆斯水库也是180公里之遥,真可谓是远水不解近渴,而大马士革距离黎叙边境仅40公里,在临近两国边境的贝卡谷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地下水,黎叙两国在水资源合作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和利益。

 

劳工问题

由于两边收入水平的差异,叙利亚劳工在黎巴嫩境内从事各种低技术重体力的工作,尤以从事建筑、农业、运输业居多,据估计,每年在黎境内务工的叙利亚劳工保有人数大约有100万人之多。每年可为叙利亚赚取数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叙利亚为黎巴嫩提供了数量充足且廉价的劳工,一方面有利于黎巴嫩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抢了本地劳工的饭碗,利弊之下引发争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廉价的叙利亚劳工远比叙驻黎军队和情报安全人员受欢迎得多。正确处理劳工问题,对双方将是双赢局面。

由于哈里里被害而引起反叙情绪,已在叙劳工中产生恐慌,叙籍劳工被迫大批撤离,导致黎巴嫩用工紧张,许多建筑公司和工厂出现用工短缺,用工成本剧增,商家叫苦不迭。

 

民间经济往来

边境贸易是民间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之一。事实上,合法的黎叙边境贸易渠道并不畅通,主要是叙方设限限制经黎巴嫩的转口贸易,比如叙利亚官方规定,绝不允许从黎巴嫩进口汽车,包括新车和二手车。类似的土政策还有许多,这导致两国正常的双边贸易及转口贸易发展不尽人意。近几年来,叙对黎出口一直在2.1-2.5亿美元间徘徊,经黎巴嫩转口到叙利亚的转口贸易仅仅400-500万美元,这与黎巴嫩追求恢复转口贸易中心地位的目标相差甚远。黎对叙出口虽有不错增长,近五年来平均年增长35-43%,但基数少得可怜,2004年的新高也不过是区区的1.68亿美元,叙在黎出口国名单中排名第四。但是非法的走私贸易在边境地区十分活跃,这方面的数字无法统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摩托车,据海关统计,黎巴嫩从中国进口的摩托车每年可达10万辆,价值约4000万美元,但在黎巴嫩境内几乎见不到中国摩托车行驶,据经营商介绍,绝大多数都被走私到叙利亚和伊拉克。由于两国之间陆疆长,地型多样,山间小路密布,加之边防能力有限,方便了走私行为。走私货物主要有摩托车、家用电器等。

此外,叙利亚商人与黎巴嫩银行界联系密切,由于叙利亚境内外汇管制,银行外汇金融服务缺失,于是邻近的黎巴嫩就成了叙商进出口开信用证和资金调拨最好的选择,叙利亚人也习惯将外汇存在黎巴嫩的银行。外界盛传,在黎巴嫩银行业600多亿存款中,有近100亿是叙人的存款,尽管黎央行对这个数字秘而不宣,但可以肯定的是,叙人存款不在小规模。在前些时候黎巴嫩反叙情绪高涨的时候,叙利亚官方报纸曾一度呼吁叙人将存在黎巴嫩的资金撤回国内,果真如此,此举将对黎银行业产生严重伤害,同时也对叙商造成经济损失。这种局面使双方形成某种依存而牵制的关系,合则两利,否则双损。

交通合作

战前黎巴嫩充当着伊拉克的转口货物集散地,当时由于苏伊士运河受阻,来自欧洲的货物从贝鲁特经叙利亚通过陆路发往伊拉克和海湾地区,转口贸易曾红极一时。即使是当今苏伊士运河通畅的情况下,由于运河航道拥挤、通行费高,有人测算,重拾贝鲁特至海湾地区的陆路交通运输仍不失为一条经济可行的贸易通道,且比海上运输线节省时间10天左右。

2002年,黎巴嫩与当时的伊拉克政府达成建立黎伊自由贸易区协定,旨在促进黎巴嫩对伊拉克的出口与转口,使之达到战前的水平。黎伊并无共同疆界,黎伊之间的转口贸易必须通过叙利亚领土方能实现。黎巴嫩目前通往伊拉克的陆上运输线有两条,一条是从贝鲁特经大马士革和霍姆斯向东进入伊拉克,一条是从的黎波里港经霍姆斯进行伊拉克,在叙利亚境内穿行数百公里的路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叙利亚对黎伊自由贸易区一直不是很热心,甚至从中作梗,向过往叙境的黎伊两国货车征收名目繁多的税费,除过境税,还有五花八门的空驶费、柴油附加税和印花税等等,致使陆路运输费用居高不下,据统计,黎巴嫩货车地境叙利亚,仅交纳给叙方的税费一项就达355美元,而伊拉克货车交得更高,达600美元,叙利亚可谓是雁过拔毛,坐享其成。

黎巴嫩与约旦及海湾地区的陆上交通运输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黎巴嫩就谈不上恢复地区性贸易集散地位,这对以贸易和服务业见长的小国,将会被边缘化,从而彻底成为别国的附庸。

 

在国内外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叙利亚被迫撤出其驻黎部队及情报安全人员,预料过去赖以的军事控制手段将告终结。但控制黎巴嫩是叙利亚的基本国策,也是其国家利益所在,叙不可能善罢甘休,在目前这种形势之下,除了继续培植黎境内的亲叙派势力和真主党人等政治手段外,预料经济手段会成为叙利亚的优先选择,叙必将加强对黎巴嫩的经济影响,特别是在能源、交通和双边贸易上采取更直接、更强力度的措施,以期重新获得对黎的控制权。从前文所述的两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就可以看出,黎巴嫩在经济上需要叙利亚的程度远高于叙利亚需要黎巴嫩的程度,显示叙完全有能力弃军事控制手段而动用经济手段来实现对黎巴嫩的控制。从目前的态势看,到美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黎巴嫩反对派的支持仅仅局限于道义上,其基点是为了孤立叙利亚而不是帮助黎巴嫩,当黎巴嫩金融当局独自应付动荡的政局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的时候,美、法这两个始作俑者却没有发表一句实质性的支持言论。除非美国和法国象美国无条件支持以色列一样地支持黎巴嫩,否则黎巴嫩仍摆脱不了叙利亚的影响。可以预料,即使是反对派人在四月中的大选中获胜,谁上台也绕不开叙利亚这个兄长,维系与叙利亚兄弟般的关系才是黎巴嫩根本利益所在,新政府可能会发现,叙利亚方面将在能源、交通和双边贸易等问题上更多地介入黎巴嫩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