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黎巴嫩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Office of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ebanese Republic

首页>黎巴嫩经济概况>宏观经济

来源: 类型:

金融危机阴影下的黎巴嫩

由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升级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全球金融业的最终损失或将超过1万亿美元。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表示,本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得首当其冲的华尔街遭遇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的最大打击。继美国之后,欧洲、东亚等地区主要经济体均受本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面临整体衰退的危险。

据悉,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于本周末在纽约召开会议,邀请各国财长、央行行长、主要银行及金融机构高管等参加,共同商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策略。黎巴嫩方面依循惯例派出由财长及央行行长率领的高级金融代表团与会。

 

久病成医的自信

黎巴嫩作为中东地区传统金融中心,其地位虽早已为迪拜所取代,辉煌不再,但金融业仍为该国经济四大产业支柱之一,占GDP总量比例超过9%

面对本次金融危机,黎巴嫩主流媒体持续予以关注。虽少有宣称本次金融危机预示资本主义或美帝国主义崩溃的极端声音,但有部分专家及普通民众从本国经济、金融形势出发,担心黎脆弱的国内经济受危机牵连。悲观主义者认为,金融危机将给黎这种小国带来灾难性的打击:收入下降、失业上升、消费萎缩、债台高筑、经济衰退……一如美国、欧洲各国民众展望未来时普遍的悲观消极。由于黎金融体系与欧美各国金融体系一脉相承,因此这种担心及悲观情绪的产生合情合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出现在黎主流媒体的绝大多数观点均对黎安然渡过本次金融危机充满信心及乐观情绪。

首先,黎巴嫩远离世界经济核心。近年来,由于黎国内政局持续动荡,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等,普遍下调其主权信用评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外投资者对黎的投资热情,限制了黎与世界其它国家正常的经贸往来及资金流动,割裂了黎经济界、金融界与国际的联系。根据黎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黎公债约70%-75%为本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由于黎被世界经济边缘化,使其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波及程度大大降低。

其次,黎巴嫩财政压力减缓。黎是一个矿产资源匮乏、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08年上半年,受能源、金属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高涨以及欧元兑美元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由于黎采纳与美元挂勾的汇率政策(1美元=1500黎镑),视欧盟国家为首要进口货源地的黎贸易赤字激增。

附表12008年上半年黎前五大进口货源国及进口额

位次

国家

进口额(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比例(%

同比增长(%

1

美国

8.92

12.2

100.4

2

法国

6.15

8.4

60.6

3

意大利

6.03

8.2

6.0

4

中国

5.65

7.7

25.8

5

德国

4.42

6.0

29.6

 

由于民众实际收入及生活水平下降,黎国内要求平抑物价、提升最低工资的呼声愈来愈高。迫于压力,黎政府上调月最低工资由30万黎镑至50万黎镑(约合330美元),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财政压力加大。伴随金融危机,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欧元兑美元贬值,黎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骤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黎经济有望在08年实现6%的增长率,为近年最高。

最后,海湾对黎投资意愿增强。海湾国家因近年来油价暴涨而握有巨额石油美元,建立规模庞大的主权基金及私募基金,用于投资其它国家资产。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湾投资者迟迟不肯进场而抱以作壁上观的观望态度。除去07年冬天,科威特投资局先后向花旗银行及美林银行分别投资30亿和20亿美元,以及阿布扎比投资局出资购买花旗银行4.9%的股份以外,海湾投资者在欧美资本市场再未有大手笔。阿拉伯经济学家就此加以分析,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美国及欧洲各国金融资产仍存在巨大风险;

新兴经济体更具投资吸引力;

—“9-11”事件以来阿拉伯背景投资在美欧遭遇歧视性监管;

海湾国家内部就是否响应美欧领导人呼吁产生不同意见;

普遍缺乏透明度的海湾投资,担心无法满足欧盟关于加强金融业监管及提高透明度的要求。

鉴于黎巴嫩拥有外汇自由兑换、资金自由流动的开放的金融环境,监管措施较为得力,且国内经济逐步显露复苏态势,海湾资金对黎投资意愿开始增强,特别是在宾馆酒店业及房地产业等领域,来自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及阿联酋的投资者均表达了强烈的投资意愿。据悉,07年海湾国家对黎投资约为25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08年初以来,海湾国家对黎投资已导致贝鲁特部分地区房产价格上涨50%以上。此外,由于近期美国及欧盟各国为降低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均采取或拟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大幅降息,增加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刺激国内投资、拉动内需,以重振经济。相反,黎央行近年始终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水平较高:国内商业银行美元定期存款利率浮动在4%-5%,黎镑定期存款利率浮动在8%上下。相比之下,较高的利息差成为了吸引海湾投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黎主流媒体上流露出的普遍乐观情绪,还反映在黎经济界、金融界久病成医后形成的自信。这种自信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点:

1. 黎央行(Banque du Liban,简称BDL)行长利雅得·萨拉美  Euromoney评出的2006年世界最佳央行行长。自1993年担任黎央行行长以来,萨拉美多次面临因国内或地区政治安全形势变化而导致的经济及金融危机。特别是在05年前总理老哈里里遇刺身亡以及06年以黎冲突后,在其领导下,黎央行与各商业银行协力维持黎镑汇率稳定不贬值,使黎巴嫩避免经济崩盘。萨拉美重视央行的健康运行,努力提高黎外汇及黄金储备以应对风险。当前,黎外汇储备约为184亿美元,按照上半年月均进口总额12.19亿美元计算,可满足15个月进口所需资金;黄金储备约为311吨,占22个阿拉伯国家黄金总储备的三分之一。据黎当地媒体报道,萨拉美早在年初便意识到世界经济及金融形势可能发生动荡,因此他一方面在08年上半年将黎外汇及黄金储备分别提高9.82%10.94%;另一方面要求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巴塞尔协议II》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内部建立独立运作的审计委员会,加快成立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加大黎金融领域监管力度。

2. BDL具备处理金融危机的经验  历史上,BDL多次成功拯救黎境内银行及重要企业:

19891015,黎银行Credit Libanais受当地几家公司及银行债务拖累濒临倒闭,后交由BDL托管、重组后于1997年作价1.63亿美元将其91.2%股份售予巴林及黎本国投资机构,剩余9.8%股份由1000名个人投资者持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黎巴嫩商业银行B.L.C Bank遭遇资金流动性危机,后得到BDL总计1.5亿美元注资并收归国有,历时3年时间对其改组后,以2.3亿美元价格出售给卡塔尔经济事务及投资最高委员会;

中东航空公司(Middle East Airline,简称MEA)受黎国内政治派别斗争影响导致其连年亏损,1996BDL介入,购买MEA92%的股份,后在黎政府支持下任命新CEO,并协助其制定公司改革措施,恢复公司盈利能力,使黎最重要的企业之一避免破产。

 

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

黎主流媒体虽罗列众多依据,证明黎有能力安然渡过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这种自信并非盲目乐观。但基于黎经济、金融现状,黎能否在本次危机中独善其身仍存疑虑。

首先,黎公共债务规模庞大。截至086月底,其公共债务总额达到445亿美元,是GDP185%。公共债务中约80%为借自本国银行的商业贷款,每年还息压力巨大,债务总额连年攀升。自071月巴黎3援黎会议以来,黎政府虽始终承诺积极进行经济改革,但时至今日,成效甚微。黎财政收入首要来源仍是增值税VAT,金融、旅游、侨汇以及关税和电信收入都是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未因经济改革而有显著增加,但亏损严重的黎巴嫩电力公司这种每年需要政府巨额财政补贴的支出大户,因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其成本提高,进一步加剧了黎政府财政压力。

其次,黎重建依赖外援,主要来源于海湾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多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援助提供的资金及技术。由于欧美国家对黎援助以贷款居多,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本国面临流动性短缺问题而无暇他顾,黎从其获得信贷的难度增加。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黎重建可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部分项目工期可能拉长甚至停工。

附表2:巴黎3会议援黎资金总额前十名国家

位次

国别

援款总额(亿美元)

位次

国别

援款总额(亿美元)

1

沙特

5.92

6

欧盟

1.62

2

科威特

3.19

7

阿联酋

0.76

3

美国

2.54

8

德国

0.64

4

意大利

1.87

9

法国

0.49

5

卡塔尔

1.63

10

西班牙

0.26

 

接下来,虽然黎金融机构主要布局在黎境内及阿拉伯国家地区,迄今受到本次金融危机波及程度小,但同为黎经济产业支柱之一的旅游业必将在未来遭受损失。在每年冬夏赴黎旅游旺季的游客中,欧美国家游客约占40%-50%左右。由于欧美国家民众对本国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个人消费必将受到抑制,黎旅游业必将面临游客数量下降的问题。

此外,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黎部分传统出口市场(如某些欧洲国家)萎缩,导致出口减少,加之外援减少,黎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内需拉动,但由于黎国民收入缺乏强劲增长点,国内消费能力提高有限,黎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最后,被视为黎经济增长助推器的海湾投资,其可依赖程度并非想象中那样高。海湾国家在黎投资多集中于宾馆酒店业及房地产业,行业从业人员多为来自叙利亚和埃及的外籍劳工。海湾投资的增长对于提升黎当地就业率效果有限,对于增加黎国民实际收入的贡献度也很低。在欧美消费者因金融危机可能在未来缺席后,黎经济增长将依赖于海湾消费者的自投资自消费。这类似我国北方某沿海城市,过去曾吸引大量外资涌入其经济开发区,但外资企业的进驻在导致该市整体物价水平上涨后,并未真正带动当地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几乎成了外国投资者自娱自乐的游戏。况且海湾国家并非净土,本次金融危机传导效应未至,并不意味着握有巨额外汇储备的这些国家对危机免疫。许多欧美国家及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学家早先已指出,海湾国家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且近年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过高,一旦支撑其经济增长的高油价发生波动,其潜在的经济隐患便会显现。对此,黎央行发出警告,受外资涌入影响,黎房贷规模增长过快,现已达到6-8亿美元左右。海湾国家对黎投资不仅输入资本,还可能同时输入其通货膨胀及经济泡沫。

除以上几点外,最大的潜在风险便是黎国内的政治局势和国内地区安全形势。虽然,黎主流媒体不断流露乐观情绪,但几乎所有对此持赞同观点的政府官员、经济学家或普通民众均会附加一个前提条件:黎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政治、安全稳定。先后经历内战、外国侵略以及内部政宪危机的黎巴嫩深知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持续动荡,消费者及投资者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黎经济可能遭遇较其它国家更大的破坏。

 

结语

面对本次金融危机,黎巴嫩究竟是处在沉舟侧畔、安然渡过?还是山雨欲来,未来浮现危机?黎各界无法统一意见,只能寄望于黎经济界、金融界能够未雨绸缪,倒是对于如何解决全球金融危机,跟随西方主流媒体看法,希望中国能够动用其巨额外汇储备,与美国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