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冲突之后的黎巴嫩经济
历时34天的黎以冲突终于结束了,人们开始评估这场冲突的后果,用雪上加霜来形容它给黎巴嫩经济带来的影响,一点不为过,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冲突毁灭了黎巴嫩今年经济增长的希望。2004年,黎巴嫩经济曾出现战后较高水平的增长,增长率达5%。2005年,受前总理哈里里遇袭身亡事件的影响,黎巴嫩经济未能延续04年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率几乎为零。正当人们逐渐从哈里里事件的阴影中走出,黎巴嫩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的时候,2006年7月12日,战火再一次降临在黎巴嫩,而它的影响比2005年的哈里里事件更为严重,经济增长计划严重受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最新预测,受冲突影响,2006年,黎巴嫩经济增长率将出现3.2%的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将达到4.5%,这是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
2、冲突恶化了黎巴嫩的国际收支状况。据黎巴嫩财政部公布的报告,冲突造成政府财政收入大量流失,支出大幅增加:预计到年底,国家收入将减少3.14亿美元,同比下降9%,而公共支出将增加8亿美元,同比增加23%,如果不把债务支出包括在内,黎巴嫩今年将出现6年以来的第一次初级预算赤字。今年,黎巴嫩的公共赤字将成倍增长,达38.5亿美元。此外,冲突之前,人们预计黎巴嫩的债务总额将维持在400亿美元以内,可现在,这个数字到今年年底将达到410亿美元,它将是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的200%以上。
3、冲突影响了黎巴嫩经济的部分支柱产业。对外贸易、旅游、金融和侨汇是黎巴嫩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和对外贸易又是这场冲突的重灾区。每年夏季,是黎巴嫩旅游的高峰期,山区凉爽的气候及地中海美丽的沙滩吸引大批海湾及欧洲的游客以及遍布在世界各地的黎巴嫩侨民前来避暑休闲。而无情的战火阻止了他们的黎巴嫩之行,与旅游密切关联的服务业出现大批商店、餐馆关张,近一半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失业,约有5000名黎巴嫩旅游业和服务业人才流向海湾国家。战争对包括南部在内的黎巴嫩各地区旅游硬件设施的破坏并不严重,相比之下,冲突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油料泄漏,约2/3的海岸线受到污染,整个海滩的清理工作,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谈到冲突对黎巴嫩旅游业的影响,黎巴嫩旅游部长萨尔基斯表示,“黎巴嫩旅游业在持续一个多月的冲突中遭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据他估算,冲突对黎巴嫩旅游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低于10亿美元,间接损失约为44亿美元,而旅游业的恢复至少需要3年时间。
此外,以色列的海陆空封锁,切断了黎巴嫩的商品供给线,冲突期间,黎巴嫩的对外贸易无法正常进行,工业原料、生活用品等进口受阻,造成工厂停工,市民抢购,商家上货困难,一些货架不得不空置,商店也被迫缩短营业时间。同时,黎巴嫩的出口也被迫停止,国家税税和增值税收入锐减。
4、冲突破坏了黎巴嫩大批基础设施。据统计,在冲突期间,约有13万间房屋遭到破坏,630公里公路受损,145座桥梁及道路连接枢纽被毁,此外,以色列还轰炸了机场、电厂、加油站、输电及电信设施等目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美元。
5、冲突打击了人们对黎巴嫩未来的信心。黎巴嫩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1943年独立以来,经历了数次战争的洗礼,其中1975年至1991年间的内战给黎巴嫩带来的创伤最大,从此它失去了地区贸易集散地的地位。历时15年的战后重建刚刚给黎巴嫩带来一丝发展的希望,不幸的是战火再一次降临,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黎巴嫩的未来,近乎周期性的战乱动摇了不少人对未来的信心。尽管黎巴嫩国民重视教育,有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但冲突期间,为逃离战火,加之对国家今后发展前景的迷茫,他们选择了背井离乡,纷纷前往海湾、欧美等国家谋生。大批人才的离去对国家恢复经济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这次冲突中,值得庆幸的是黎巴嫩的金融业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显示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黎镑汇率稳稳地保持在冲突前的水平,冲突前期发生的资金抽逃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仅有不到3.5%的存款汇往国外。今年以来,截止9月中旬,黎巴嫩银行存款已增加了5%。
34天的冲突给黎巴嫩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在短期内消失,还可能进一步凸显,黎巴嫩人民将再一次进行国家重建。纵观历史,黎巴嫩要想迎来稳定发展的曙光,实现经济的繁荣,需要黎国内各派之间的齐心协力,以及中东地区的和平环境。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